在丝印工艺过程中,墨层厚度是影响印刷品质和功能表现的重要因素。若出现墨层过厚,不仅可能导致图案模糊、干燥时间延长,还可能在后道工序中出现粘连、变形或附着不良等问题。因此,识别墨层过厚的成因并进行有效调整,对于保持印刷一致性和提升产品良率至关重要。
墨层过厚通常源自以下几个方面:
1. 网版网目数偏低
网版的网目数决定了单位面积内可通过油墨的开孔数量,网目数越低,网孔越大,墨量越多。若使用低目数网布印刷细节图案或小图形,容易造成墨层过重。解决方案是根据图案线宽、油墨特性及基材表面张力,选用更高目数的丝网,例如将低于120目的网布提升至200目以上。
2. 刮刀角度和压力设置不当
刮刀在丝网上的角度若过小(即偏向平推),会增加油墨残留量,导致墨层厚重。合理的刮刀角度应控制在65°~75°之间,并根据墨性和印刷速度适当调整刮刀压力,避免“压墨”现象发生。
3. 油墨粘度过低或稀释剂使用不当
油墨粘度低时更容易渗透过网孔,从而堆积形成厚墨。建议检查油墨使用期限、存储条件和开盖后的稳定性,并根据气候及生产环境调整稀释剂添加量,防止粘度变化影响印刷效果。
4. 回墨刀(或称回刮刀)设置问题
自动丝印机配备双刮刀系统时,若回墨刀位置过低或施压过大,容易带动过多油墨回流至图文区,造成重复堆墨,印后墨层增厚。此时需调节回墨刀与丝网的间隙,减少回压影响。
5. 网版张力不均或损耗严重
当网版松弛、局部下陷或重复使用次数过多时,油墨在刮印中可能堆积于网低处,形成厚膜区域。应定期检测网版张力,确保拉网与固框操作标准一致。
在实际生产中,针对墨层问题的调整应由浅入深,优先排查油墨状态与网版适配性,再对印刷参数逐步微调。同时,通过使用测厚仪或视觉检测设备辅助监控墨层厚度,可实现更高的产品一致性与可追溯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