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自动丝印机的多产品应用场景中,换线换型是常态操作。是否需要重新调模,取决于产品形状、尺寸、夹具、网版及印刷内容等多个因素的变化程度。总体而言,大多数情况下,换产线时需要进行适度的调模作业,以确保设备在新产品条件下运行稳定、精度达标。
1. 产品结构差异决定调模范围
若新产品的外形、装夹方式或印刷区域与前一款产品差异较大,自动丝印机的定位装置、夹具位置、工作平台高度等部分需做调整。例如从平面件切换到弧面或异形件时,不调模可能会造成印刷偏位或刮刀干涉。
2. 网版与图案内容更换需同步调节位置
即便产品结构相同,但更换了新的图案或不同位置的LOGO、编号等内容,仍需重新设定刮印起始点与落墨区。部分自动丝印机配备X-Y-Z三轴微调平台,可通过参数设定快速完成调模,提升换线效率。
3. 夹具或治具变更需要精度重设
产品切换时若需使用不同治具或吸盘模组,重新校正夹具位置与光电对位点,避免发生误送或印刷误差。此外,治具的更换通常伴随真空吸附、机械夹持力度的重新设定,以适配产品重量与材质。
4. 自动上料、定位、印刷节拍需适配新节奏
对于连线式或配有自动上下料机构的丝印机,更换产线时需同步调整节拍逻辑、工位停留时间及程序切换。部分设备支持批量存储印刷参数方案,可一键调用,无需重新手动调模。
5. 调模是否复杂与设备型号有关
若设备支持快速换模平台、图案记忆功能或视觉辅助对位系统,调模过程会相对简洁。中低端机型则可能需要人工配合校正,耗时较长。
自动丝印机在换产线时通常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模操作,调模内容包含机械结构调整、印刷参数设定、图案定位校正等多个环节。为提升产线转换效率,建议在设备选型时考虑是否具备智能记忆功能、多段产品参数存储能力以及快速换模设计,从而满足多品种中小批量的柔性化生产需求。